yl23411永利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员工工作 >> 员工工作 >> 正文
员工工作
【中国青年网】星空下的对话:翻山越岭抵达信仰
来源:     发布日期:2022-09-06

    【中国青年网星空下的对话:翻山越岭抵达信仰

2022-08-22信仰

今年的七月别有一番滋味,今年的七月注定与众不同。人生如同一段旅程,我们要自己去找寻答案。为探寻“用胡杨精神育人,为兴疆固边服务”的初心和使命。寻访胡杨学子实践团于7月1日开始前往新疆铁门关市、图木舒克市、阿拉尔市、乌鲁木齐市等四市八地走访调查,希望了解基层员工现状,很荣幸我能够担任寻访胡杨学子实践团团队的队长,和我们的“战友”们在这个七月收获了一场难以忘记的记忆。

第一次勇敢去选择,去追梦,我们顶着炎炎夏日出发。出征仪式当天,我们庄严的宣誓,郑重的承诺,我们挥舞着志愿旗帜,我们迈着前所未有的步伐,我们昂首挺胸,我们是如此的坚定也是如此的充满期待。

第一次策划问卷调查,我们根据不同员工不同的职业类型设计了不同访谈提纲,我们这次以寻访扎根边疆,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为主题。策划问卷虽然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对于这群“初出茅庐”的“新手”,一开始确实费了不少时间,但是结果是好的,我们收获了自己想要的答案。

第一次翻山越岭,装好行囊,寻找答案。由于我们要提前联系好被采访对象,根据采访对象规划形成访谈路线,有时候总是临时变动,当我们接到访谈对象的通知,我们立刻出发,哪怕此时还在睡梦中,可我们没有一句怨言。新疆真的很大,大到从在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竟然要七八个小时,我依然记得绿皮火车上,望着窗外一排排戈壁上提拔的胡杨,那个时候,我好想看到一种特别的“生命力”,我好想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留在了这里却无怨无悔。我不禁问自己,是否规划好自己的未来,是像他们一样留下还是独自离去。西部需要青年,西部的建设更需要青年,面对黄沙索索的戈壁,我们又怎能不动容,我们应该去做点什么才能不辜负我们的青春。

第一次充满期待,采访调查,日夜努力,去做一名“小记者”。当我们询问员工为什么选择扎根边疆,是否想过离开。记得员工陈豪杰说:“没有想过离开,我愿意留在这里,9团2连的群众需要我,这里的棉花地需要我”。员工于鹤文说:“青春有为,未来可期,你们要好好加油”。员工们的答案很多很多,他们将自己的青春留在胡杨河畔,天山脚下,在这里他们熠熠生辉。在他们的身上,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最初的方向。

第一次走家串户,去访问,去看看基层,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。塔里木河的水,铁门关的博斯腾湖,乌鲁木齐的大巴扎,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胡杨树,戈壁滩上的点点星光,带着青年眼里“胡杨精神”这个问题,我们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的走访提问到后来和青年员工亲切交流,我们懂得深处基层是多么的不容易,祖国的边疆是多么有魅力,也了解广大青年员工的心声。

鲁迅曾说过: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者说的话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。有一份热发一份光,就像萤火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

将近一个月的三下乡结束了,这次三下乡是我大学以来最刻骨铭心的记忆。戈壁摊上的“胡杨树”总是一茬接着一茬,虽然他们力量微小,但他们坚信信仰的力量。我也马上要步入大三的学习生涯,未来考研亦或是工作,留下亦或是离开,这次三下乡已经给了我最好的答案。黄沙漫漫,愿我们能够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让祖国的明天越来越好。(通讯员 刘金涛)

图为寻访胡杨学子实践团访谈在读博士周晓凤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景常红 供图

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员工合影留念。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姜贺杰 供图

一审编辑:全鹏颖

 


信息管理:学院办公室 技术维护:数字西域实验室  地址:中国 新疆 阿拉尔市 邮编:843300

Copyright©永利yl23411(澳门)股份有限公司-官网 版权所有. All rights reserved.